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光电工程学院(人工影响天气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业务相融合、聚焦人影谋突破、凝心聚力向未来”为党建工作理念,以“发展光电优势学科、创新人影前沿技术、服务地方经济产业”为宗旨,以培养“懂科技创新、精前沿技术、具国际视野”的“未来工程师”为使命,围绕“电子科学、光电信息、新能源、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动党建工作与学院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担当作为、勇毅前行,奋力开创了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深化政治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学院现有教工党支部5个,学生党支部3个,师生党员107人。2025年1月6日,学院召开全体党员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党委换届,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合力。近5年中,学院获年度考核优秀3次,良好2次。

学院组织生活

学院党员代表大会
筑牢思想根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学院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第一议题”制度。近5年来,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党支部、能源科学党支部被授予“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光学工程党支部钟敏同志成功创建学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院教师孙萍同志被省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盛佳南同志、刘利芹同志被评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田晓旭同志被评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学院中心组学习

学院支部和教师受到学校表彰
深化一融双高,不断优化完善学院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和引领保障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推进实施学院绩效方案改革。坚持民主集中制,规范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制度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

学院党委会
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落实党委对意识形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压紧压实“一岗双责”。积极配合学校巡察部署要求,建立整改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统战、工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听取师生建议,主动接受监督,以严实作风擦亮政治底色。
扛牢政治责任,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学院近年来选派孙萍老师赴甘孜地区挂职工作2年,助力科技下乡、气象科普。


学院师生赴泸定开展科技科普活动
二、着力谋划布局,科研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聚焦内涵建设,学科影响力持续跃升。学院以“聚焦前沿电子科学技术驱动下的材料、光电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构建以人工影响天气为突破的未来发展新范式”为总体目标,凝练“人工影响天气”的交叉学科理念,全力推进学科建设迈向新高度。2023年4月,学院获批“气象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设立“人工影响天气理论与技术”二级学科方向。学院作为主力支撑的“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2024年4月18日至20日,学院承办第二届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展示交流会。2024年10月27日至28日,学院承办首届全国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此次竞赛规格高、内容实、效果好,组织工作强,为持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打下良好基础,为人工影响天气学院的成立提供了人才和实践的支持。

人工影响天气学院成立各类媒体报道

全国第二届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装备成果展

全国首届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
平台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学院获批牵头建设“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并于2024年作为三方共建单位之一参与“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省部级平台共建。学院获批建设四川省和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科普基地”。2023年,学院获批“光电传感器件与系统”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气象光电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集成电路创新联合体”建设单位,推进学院各学科方向的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成果突出。学院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和市厅级产教融合重大专项,获批经费5500余万元,2019年度成都市集成电路学科专业建设重大专项(主持,698万)、2020年度四川省电子信息产教融合综合示范建设(牵头参与、4000万),2021年成都市“校地校企联合培养产业发展人才项目——电子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主持,800万元),2024年四川省产教融合项目——“面向低空经济的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综合示范平台”。
科研实力持续增强。学院近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500余篇(第一单位300余篇),发表高水平论文325篇,授权专利150余项;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80余项,企业攻关项目15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7000余万元,其中纵向3600余万元。学院在5年间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2020-2024年,学院科研到账经费从997万增长至1910万元,成功翻一番,超额完成学校下达指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授权专利50余件,实现成果转化3件。
三、落实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卓越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学院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实施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推进“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面向人工影响天气方向重大战略需求,为我国气象领域提升现代化水平和精细化服务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学院围绕“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6大指标和专业特色,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学院5门课程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获批四川省首批高阶课程,1门课程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24“拓金计划”课程;具有学科课程引领与国际视野的全英文课程《光纤通信技术》入选2024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高水平慕课“中国-印尼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目前正在面向印尼学生开放在线直播共享。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院持续承担教育部协同育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研教改项目、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等项目,2024年结题项目中有5项获评优秀;近5年共发表各类教改论文70余篇;近5年获各项教学荣誉称号100余项,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深化“三全育人”,“五育”融合培根铸魂。实施“三全育人”行动计划,五育并举贯通“招生-培养-就业”,实施全链条育人,引导学生为电子信息强国、气象技术创新矢志奋斗。本科生升学率持续攀升。以“青春无悔,智慧人生”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点亮青春”学生干部培训。举办“班级建设问题和学风建设反馈会”等学风建设活动,开展“启智讲坛”专业教育讲座。开展“成长分享会”“朋辈帮扶”“一帮一”等学习辅导课程。5年来,10个班级获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优良学风班”,1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2项、铜奖3项;先后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2项、四川省金奖5项。数学建模亚太赛全国奖12项,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13项,西南地区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45项,四川省大学生普通物理知识竞赛36项,蓝桥杯四川省奖项50余项。1000余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其中5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学院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连续两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位列全校第一。

青春无悔智慧人生系列活动
四、实施人才强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多措并举引才,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坚持党管人才、强化顶层布局。5年来,学院新进教师30余人,建设有1个四川省科技创新研究群体。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梯队层次、学科方向布局不断优化,形成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唐婷婷、李贺、李杰3位老师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我校共5人入选)。学院李贺教授当选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注重引育并举,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构建多维度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资深教授担任成长导师;举办青年教师沙龙、青年教师座谈会,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撑。

青年教师对外交流沙龙

学院对外交流搭建平台
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教书育人初心使命。深入挖掘院史精神文脉。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师德培训、警示教育和荣休仪式等活动。

学院教师节活动暨荣休仪式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光电工程学院(人工影响天气学院)党委将认真落实学校党委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发力、主动作为,不断激发师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努力开创学院建设发展的新局面,为学校“双一流”创建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