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基层风采 > 正文

【党代会巡礼】资源环境学院:党建引领聚合力 绿水青山映初心

时间:2025-10-27 浏览量: 编辑:张菊

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资源环境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成渝、服务全国,聚焦“蓝天、碧水、净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彰显学院担当作为,奋力书写精彩篇章。

一、筑牢组织根基,强化政治引领,把稳事业发展“方向盘”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院落地生根。建强领导班子,优化组织设置,学院党委班子配备齐全,科学设置7个师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书记均由教师担任,确保工作指导有力;配备专职组织员,保障党务日常工作专人专责、规范高效。完善运行机制,提升决策效能,严格执行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确保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引进和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上,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持续增强,全面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化“双带头人”培育,推动党建业务融合,教工党支部均按学科方向设置,党支部书记均由学科带头人担任,“双带头人”配备率达100%,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业务在组织、目标、过程上的深度融合。

二、创新工作载体,打造党建品牌,激发内生动力“新引擎”

学院党委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形成具有资源环境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和模式。立体锻造,实施“经纬仪”工作法,以“对中”价值目标、“整平”支部基础、“聚焦”中心任务、“瞄准”育人根本,实现支部建设的全面过硬,筑牢支部战斗堡垒。红心若水,打造“一意带水”党建品牌, 寓意“一颗红心永向党,全心全意服务师生”,通过“带党风、带教风、带学风”,弘扬“上善若水、奉献包容”的院风,践行“绿水青山”理念。五维共振,构建资环党建“五个一”特色。通过“同唱一首歌”“开学第一课”“同读一本书”“同上一门课”“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建设活动,形成五维共振的党建育人格局。

三、聚力中心工作,结出丰硕成果,彰显党建引领“硬实力”

1.组织建设成果显著。学院建成教工党支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教工党支部首批“新时代四川省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计划样板支部1个;学院党委获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学院第二教工党支部(环工教师党支部)获“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首批校级“标杆学院”;学院党委获学校优秀基层党组织、学院第一教工党支部(3S教工党支部)获学校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培育学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建成党建工作室等实体阵地4个;与政府、企业、院所签订支部共建协议9项。

2.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双提升。近五年,拥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2个省级一流专业。省级课程建设5门,其中《大气遥感》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教改成果6项;自编及参编教材18本,其中《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成绿芽工作室全国学风传承示范基地(中国科协)、北斗科普基地(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办公室学术交流中心)。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0项、省级160项;大创项目立项国家级25项,省级52项。就业率名列前茅,考研深造率稳居学校第二,达到36.7%,其中遥感专业深造率达40%,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深造率近50%,在985和211学校深造比例高。

3.学科科研水平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气象、大气遥感、水环境污染,生态与灾害气象等监测、防控与应用,新污染物监测、评价、治理与控制,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服务系统开发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近五年,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承担了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近600项,到账科研经费近9000万元;荣获省部级科研奖项12项。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近300篇(一区42篇、二区57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100余项。

4.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学院资源环境社会服务中心与四川省节能低碳协会、成都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成都秋道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推动学院技术培训、技能认证、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的协同发展。深度参与川藏铁路环保工程、成都大运会空气质量保障、西南地区生态安全监测评估、长江黄河生态保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积极参加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的“千名专家进万企”现场帮扶工作;开发的暖云吸湿性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新疆石河子、山西临汾、贵州六盘水民航机场等地,显著改善了当地空气质量;成功开发的气象灾害服务系统已被气象部门、国土部门采用。多项专利技术实现转化应用。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与科普宣讲百余次。

5.师资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学院教师共88人,博士率达到93%,名列全校第一。党员共162人,其中博士党员比例达76.1%。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气象教学名师”、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优秀党员”“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峨眉计划”、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成都市“一专多能”优秀青年教师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硬、学习能力强、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6.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2025年5月,教师团队参与黄渤海海雾综合观测研究及人工消雾科学试验获央视新闻报道。四川教育电视台科教频道深度采访与全面报道教工全国样板支部。开发“学党史铭初心 地图话长征”党建APP,受到人民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媒体报道。学院还受到中国网、凤凰新闻、中国教育在线、川观新闻、四川科技网、成都日报、红星新闻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累计9次。“双碳故事--纯电汽车电池充放原理”微视频获2023年四川省藏汉双语科普微视频一等奖。拍摄“青年党员说”、誓词歌、专业宣传片等9个视频。录制学院招生主题宣传片——《答案》。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育人号”平台上发布信息30余篇,学院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未来,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区域战略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推动学校高水平建设,为谱写美丽四川、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应有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