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成信这五年 > 正文

【党代会巡礼】高举旗帜 凝心聚力 铸魂育人

时间:2025-11-17 浏览量: 编辑:新闻中心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构筑起坚实的思想基础、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强有力的舆论支撑,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主线,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让党员、干部在思想淬炼中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精神力量。

推动学习教育更加深入、更有实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五年来,先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坚决落实“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教职工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四川省女大学生“春蕾绽放”思想引领首批示范基地,聚焦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创新开展女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充分利用典礼文化、励志文化等,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推动宣传阐释更接地气、更加深入。邀请校内外思政专家、校领导班子成员、优秀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等组建各级各类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200余场,深入师生、群众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积极传播党的声音。及时总结凝练推广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可持续意义的思政工作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师生在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发表文章100余篇(校领导10篇,辅导员5篇,马院63篇,其他单位1篇,学生30篇),出版思政类专著22部,入选省级思政类精品项目8项(含名师工作室),申报省级思政教育专项课题6项,校级50余项,推动形成思政工作“一校数品”的生动局面。

各类思政项目立项名单

优化体系、建强队伍,推动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深化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实施,以体系优化为支撑、队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坚定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深耕育人一线、倾心传道授业的信心,筑牢乐教善教的底气根基。

持续优化“大思政”工作体系。先后出台《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任务分解方案》《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以及“十大育人”分类实施方案,构建高效协同“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学校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1项,四川省首批试点院(系)1项,以“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为抓手,围绕“十大育人”平台重点开展建设,进一步提升“大思政”协同育人实效。

相关文件

建强思政队伍“主力军”。开展思政队伍全员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入编率,持续发挥好辅导员专业职称评审“三单政策”的积极作用。通过划拨专项经费、加强思政课教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之一等系列措施,促进思政队伍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以全国模范教师刘志红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杨玲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典范,思政队伍获省级教学成果2项、省级思政课公开课获奖3项、省级思政课“精彩一课”获奖2项,学校投入建设的2个名辅导员工作室分别获批四川省首批和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辅导员工作室。

四川省首批和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辅导员工作室

以点带面、落细落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联动机制。

筑牢思政课程建设“主阵地”。定期召开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出台思政课建设等相关文件,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制度化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走进思政课教学一线。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并增设专门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2门思政课程获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2019年以来,学校立项100余项的课程思政项目通过持续建设,累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3个,示范专业2个,示范教学团队3个,典型案例4个,示范课程16门。认定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学院2个,示范专业2个,示范教学团队6个,示范课程20门。《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虚拟教研室》获批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外国语学院选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为参考教材。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团队、课程

明确职责、筑牢阵地,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层层压实全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有效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管理,切实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稳定。

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先后修订学校党委《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将责任落实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年度述职述廉报告、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纪检监察工作范围。每年初,全体校领导、正处级干部以及二级党组织与学校党委签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责任书,压紧压实分级管理和主管主办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有效加强阵地管理。定期召开宣传思想工作、学生工作、安全稳定工作等专题会议,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开展全校意识形态工作自查和督查工作,并形成报告上报省委教育工委。筑牢宣传文化阵地,严格执行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审批制度、新闻发言工作相关规定、校园网站内容审查和各二级网站备案自查等相关规定。

讲好故事、凝聚共识,提升宣传工作服务大局能力

守正创新,奏响强音。学校宣传工作紧扣时代脉搏,持续推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与平台创新,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宣传报道,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撑。

对内宣传引导有力。五年来,校园网刊发新闻稿件5000余篇,深入宣传报道学校在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方面的新动态、新成果,营造了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氛围。2024年新版官网上线使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报》出版66期,刊登重要新闻消息、理论学习和优秀典型人物通讯、特色原创等类型稿件共计1000余篇,6项作品荣获第37届至第40届成都新闻奖专项奖。

对外宣传亮点纷呈。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技创新,以及服务社会发展、对接国家战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成果获各级媒体广泛关注。五年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气象报、教育导报、四川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发布新闻共计约380条。2024年,央视《晚间新闻》报道了第十六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启动仪式;2025年,央视《新闻联播》对我校参与承办的“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国际大科学计划论坛进行了报道。

各大主流媒体新闻报道截图

新媒体建设卓有成效学校健全完善新闻宣传、新媒体建设管理等制度。学校融媒体中心主营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抖音、QQ、小红书(试运行)等6个学校官方账号全平台累计粉丝量约46万,五年来累计发布图文视频约1.5万条。全校二级单位建立运营近90个新媒体平台账号。在全国高校微博影响力排名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微博平台多次入围全国50强,最高排名全国第7名。在四川省高校排名中,基本保持前10名。学生融媒体中心所创作的“生活在成信”获得“2023首届大学生新媒体创作大赛”话题栏目类“优秀作品奖”。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融媒体矩阵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学校融媒体中心荣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成都新闻奖等一系列奖励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润物无声,以文化人。学校持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 成于大气、信达天下”为核心的校训精神。学校的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亮点纷呈的生动局面。

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学校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建校70周年等重大庆祝活动。同时,持续推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青春榜样颁奖典礼等活动,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染力,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卓越。此外,学校积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的科普影响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同时,持续发挥阅读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的影响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逐梦青春 共谱华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2024年迎新生文艺晚会

成信精神薪火相传2021年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完成校歌《有我担当》及MV创作,编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史》,建成新校史馆,系统梳理校史资料并升级展示平台。五年来,培养50余名校史宣传大使,举办3届“校史讲解大赛”,组建专业讲解团队,为各级领导、兄弟高校、社会企业、师生及校友提供300余场讲解,接待上万人次,传播学校历史底蕴。开设第二课堂“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模块。编创戏剧《遥远的家》《向天要借丰收雨》,以校友事迹展现成信气象人奉献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勇担责任,砥砺奋进。

我校原创戏剧作品《遥远的家》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上斩获艺术表演类一等奖、优秀创作奖

校园文化环境持续优化2021年完成校园道路、楼宇、景观的名称标识设计与安装,规范命名体系。2025年启动“莲园”建设项目,打造文化与生态融合的特色景观。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优化环境与功能布局,为学生提供舒适便捷的学习生活空间。持续加强校园绿化工作,优化植被布局,营造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提升生态品质与文化氛围。

廉洁文化公园“莲园”

“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文明校园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把文明创建工作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持续巩固省文明校园创建成效,不断深化和推进育人内涵,提升新时代文明校园建设水平。依托省文明校园,拓展新时代文明建设阵地,组织师生赴甘孜州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理论宣讲、文化传承、捐赠文化物资等文明结对共建活动,以省文明校园带动结对共建对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获得首届、第二届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

新时代文明结对共建活动现场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滋养师生、引领发展的精神血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筑牢“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精神根基。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开放包容,让校园文化气象更新、活力更足,着力构建具有成信大特色、彰显时代气息的大学文化体系,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格调高雅的育人环境。砥砺科技报国的担当,昂扬人文荟萃的气象,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