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成信这五年 > 正文

【党代会巡礼】聚焦科研管理提质增效 深化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时间:2025-11-03 浏览量: 编辑:胡玥

学校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博士点建设及“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要求,在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科技水平新突破。

整合资源配置,聚力提升科研实力

学校将科技资源优先向科研骨干和高水平团队配置,构建梯次培育体系。培育科研人才和科研团队,发挥高水平科研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校科研水平整体提升。

学校将科技资源优先向基础研究配置,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夯实科技创新根基。学校牵头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工业软件”重点专项“面向多场景定制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运营管控软件低代码开发平台与应用”;牵头3项军队重点科研项目;首次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工业大数据统计测度理论及应用研究”;获批12项四川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9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

学校加快推进“交叉学科研究院”建设运行,实行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的院务委员会管理机制,按照学校“大智库”模式凝练高水平研究团队和研发方向。研究院已建设智能社会治理、政府统计、生态环保创新治理、碳中和创新技术、气象环境与健康5个研究中心。按照“平台-任务-项目-团队-经费”要求,各个研究中心积极主动与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行业产业重大需求深度耦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研活动,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不断聚集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高能平台,搭建科技创新载体

2021年以来,学校共签订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62份,其中有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云南省科技厅和气象局、重庆市统计局、泸州市政府等30余家政府和单位,还有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领军企业。

2022年10月,学校与云南省科技厅、气象局三方共建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云南自然灾害防御技术研发中心”揭牌运行,这是我校第一个跨省的、具有事业单位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学校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气象局共同承担了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建设工作,该研究院由中国气象局、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预计投入达12亿元。学校联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共同申报“高原山地灾害性天气全国重点实验室”。

学校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共建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科曙光成都公司联合共建先进微处理器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建成都平原城市气象与环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国家统计局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政府统计研究中心;新建智能公差设计与检测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建人工影响天气科普基地;新建气象光电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2024-2025年,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密码技术与系统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复杂地形区域气候变化与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顺利进入优化重整后的省重点实验室序列。

深化管理改革,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学校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创新规划,结合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需求,编制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十四五”规划》,围绕“对标竞进”“三个倍增”任务,从常规科研管理、评价体系改革、基础研究创新、交叉学科研究、校地合作体系化、局校合作纵深化等6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推进实施“四聚焦、四提升”具体举措。学校全面重构科研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制定和修订《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关于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工作的指导意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推进科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包干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方案》《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二十余份文件,建设科研管理大数据平台,规范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登记等工作流程,与计财对接优化科研经费入账报销等环节,落实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权利,提升了“满意度”。

对接行业需求,拓展局校合作场景

学校对标国家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学校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共建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合作协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协议》。双方以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为依托,创新合作方式、健全合作机制,推动我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的发展,并在该领域的国际研究上取得发言权。学校联合北京市气象局开展面向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的雷达协同观测,观测数据时效由三分钟提高至四十秒,在北京冬奥赛事、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学校通过与成都市气象局联合开展精细化短临预警预报研究,建立臭氧预报平台合作,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2021年以来,学校承办第一届全国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第九届全国气象观测职业技能竞赛、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2024年全国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交流组织会暨中国气象局气象软件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交流会、第二届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展示交流会等,通过承办全国性气象技能竞赛、学术会议,扩大了行业影响力。学校成功主办两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普讲解大赛,强化科学普及和社会应用贡献,并推选优秀师生参与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校承办第一届全国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

学校承办2024年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九届全国气象观测职业技能竞赛

2023年,国家统计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将局省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与国家统计局、四川省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省调查总队、重庆市调查总队以及地市州统计部门围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投入产出、双碳经济等政府统计和大数据开发项目开展联合科研。为统计系统提供在职培训,2021-2024年期间共计开展39期培训班次,累计培训3600余人次。为四川省统计局、攀枝花市统计系统提供统计执法资格培训及组织考试,为四川省统计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安徽省公司、青川县统计局等单位组织专题培训班。学校与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市统计局互派挂职人员十余人次,积极推进局校合作共建。

国家统计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协议

聚焦区域战略,构建产学研融体系

学校积极开展科产教深度融合,与成都市双流区政府签署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协议,打造从教育链、人才链到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和成果转化平台。学校在成都芯谷产业园建立集成电路、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3个新型产业学院,建立完善的研究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支撑领域创新成果和人才跨域交流的科产教融合平台。

双流芯谷新型产业学院入驻运行

学校联合中国网安公司共建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共同申报建设国家网安融合发展试验区。积极推进与重庆市气象、经信、统计等部门合作,在重庆市筹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与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局、海南大学合作筹建“海南研究院”。

紧扣智能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学校联合省委网信办、双流区政府共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特色),目前搭建的主要应用场景有高校舆情态势感知与决策智慧平台、智能自适应学习实践平台、清廉校园APP、智慧园区管理、“成信链”平台。四川网信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全国网信人才培养重要支撑基地和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网信人才示范培训工作,受训对象遍及全国多个省市、地区,基地工作得到中央网信办的高度肯定。国家治理研究与培训中心围绕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乡村治理和数字化服务等若干重要领域开展培训。

服务国防战略,推进自主科技创新

学校以军事气象雷达、雷达及射频芯片设计、航空智能制造、无人机地面指挥、网络资产探测等信息技术需求为重点服务方向,持续增强学校科研服务国防安全的能力和水平。2021年,我校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主持了军队科技创新项目(射频芯片方面),项目总经费2400万元。2022年,学校与成飞集团持续深化合作,将三维可视化技术与MES技术集成实现飞机生产现场无纸化及网络化的制造模式。2024年,牵头2项军队科技创新项目(通信领域),其中基础加强重点项目1项。军工类项目合同金额首次超过5000万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