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基层风采 > 正文

​【党代会巡礼】自动化学院:自驭新程,动贯未来,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11-13 浏览量: 编辑:郭栗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自动化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党建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为工作主线,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强大动能,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交出了一份“党建强、事业兴”的精彩答卷。

一、培根铸魂,构建“政治引领+思想聚力”的党建生态

学院党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统领,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筑牢思想根基,确保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强化政治引领,拧紧思想“总开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出台了“第一议题”相关制度。以认真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强化理论武装。通过中心组学习、全体党员大会、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实践教育、线上学习、自学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院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和领导干部上党课、谈心交心、思想汇报等制度。

强化组织建设,锻造坚强“战斗堡垒”。学院党委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力,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机器人工程系党支部王振玉同志工作室2023年入选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研究生党支部获批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通过验收。2024年,学院党委完成换届,调整了党支部设置,按照教工和学生党支部分别设在系上的原则,彻底解决了原本存在的“超大支部”和党小组设置不完善的问题,选优配强支部书记。2025年,学院被立项为校级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单位培育创建单位。学院教师邓昌建同志圆满完成为期2年的驻村工作,其先进事迹被人民网、中国网等全国性媒体专题报道。

强化制度保障,压实责任“链条”。修订《学院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实施细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严格执行学院党政联席会会议制度,健全学院党委班子联系机制,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支部、联系党员、联系党外人士代表、联系高层次人才、联系教职工、联系学生等制度,解决师生关切的教学资源、科研平台、生活保障等问题。

学院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学院组织赴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二、创新破局,激活“党建赋能+改革攻坚”的发展动能

学院党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党建引领破解发展难题,把学科建设当作首要工作,开展科研布局、学术梯队搭建以及科研基地组建等工作。不断深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成效。全力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完善培养模式,达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任务的有机融合。

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搭台子”,打造智能控制领域新高地。“控制工程学院”更名为“自动化学院”,凝练学科、专业和科研团队的特色方向,形成“一点突破、两翼推进”的学科发展格局,协调凸显“特种机器智能设备与装备”的学科特色。获批校级“自主智能技术与系统研究院”平台。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点2022年首次招生;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点获得教育部批准,2023年开始招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完成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一流专业申报工作。以四川省虚拟仿真项目为依托,成功申报无人系统虚拟仿真中心(省级)。《电路分析基础》和《自动控制原理》两门课程分别成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获批校辅修专业和微专业各1个。学院课程《人工智能》获批四川省高阶课程立项,获批四川省高等学校创新性实验项目1项。

在科研攻关上“扛旗子”,打造特色新平台。五年来,学院牵头获得2项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与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推广奖等近10项省级科技奖励,“自主智能技术与系统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获四川省科技厅批准。四川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四川省无人系统智能感知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发布了多项开放课题,扩大了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被选举为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稳步推进智能机器人创客科普基地建设。建立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团队和日常工作机制。获批校级“自主智能技术与系统研究院”,筹建“航空发动机数字孪生与综合控制研究中心”。科研到账经费从2020年的1017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2807万元。

在产教融合上“铺路子”,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发挥党建联建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强与重点企业联合申报项目和科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与广州科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艾思科蓝联合创新中心,共同打造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标杆。坚持协同育人,强化任课教师、班导师、辅导员联动机制;获批第二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育人项目立项4项,学校思想政治课题立项7项;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课题1项。持续推动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横向项目大幅提升。新签订校企合作共建战略协议10余家,实现“党建红”与“产业蓝”的深度融合。

学院举行更名揭牌仪式

三、强魂砺志,引领“强基赋能+提质增效”的师资队伍

重视人才引进,加强引进人才的层次和专业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培并举,持续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加强学科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扩大教师国内外影响力。教师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教师教学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0余人次,教师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才称号等。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和师资培训列入教师目标任务责任书。

四、立德树人,培育“红色基因+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将党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自动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以“五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推动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中实现全面提升。学院考研率和就业率连年攀升。加强思想引领,成立学院“考研营”,提升考研率,2024年考研率18.83%。开设“求职冲锋”就业服务公众号,开展“青春就业大讲堂”、考研就业分享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提升求职信心。注重访企拓岗,组织学生到吉利汽车、通威太阳能、希望森兰等优秀企业开展交流,打开就业快车道。2024年毕业生就业率提升至91.46%,排名全校第三。学生团队在“挑战杯”“互联网+”、智能车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成果丰硕。学生科创竞赛所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数量位居学校教学单位前列。

以“实践育人”锤炼过硬本领。围绕疫情防控、红色精神传承、三下乡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疫情期间,组织学生支部举办“云组织生活会”。精心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自动化学院 “12・9” 红色主题演讲比赛;举办“清明祭英烈,精神永传承”“缅怀革命烈士,感恩美好生活”清明节祭拜革命烈士活动;组织学生志愿者为成都马拉松和大运会提供服务保障;精心打造“周末公益”志愿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志愿者进入西航港百姓大舞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组织科普志愿者进入双流特殊学校进行智能机器人宣讲以及手工解压制作活动,每年均多次组织师生科普团队赴甘孜州泸定县开展机器人科普活动。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多支队伍获得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人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学院组织赴泸定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学院学生参加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五、守正创新,构建“育人为本+和合共生”的国际合作交流

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完成IIT联合办学机械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其他相关的准备工作。在复杂的疫情形势下,控制工程专业学位领域招收了首位来华留学的硕士研究生。

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合作,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人次,出国学术交流8人次。承办国际会议6次,邀请国外著名专家来校交流20人次。邀请外籍专家开展讲座15场次,技术指导3场,专题研讨会1场。

依托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工作,获批国家级引智项目2项,省级引智项目3项,获批2项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国际合作联名发表SCI论文6篇,指导科研重点重大项目2项。

第四届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中国膜计算论坛暨第二届人工智能与电力系统国际学术会议

五年征程,初心如磐;五年奋斗,硕果盈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自动化学院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实践,以更实的举措、更拼的劲头、更严的作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勇担使命,在推动学科建设中争创一流,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再立新功,奋力书写自动化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