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信

媒体成信

【学习强国】以结对共建赋能文明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甘孜州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姜林琳 余东日期:2025-10-22 审核:新闻中心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甘孜州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结对共建,立足资源优势互补、文化传承创新、精准服务民生,在深化校地协同中探索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一、资源共享:以科技文化赋能,搭建共同体意识培育新平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以优质资源供给打破地域、领域壁垒,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增强归属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紧扣甘孜州泸定县乡村发展实际与群众需求,将高校智力、科技、文化资源与地方文明实践需求深度对接,构建“校地联动、资源下沉”的服务体系。

一方面,聚焦教育公平与科技普及,学校向甘孜州泸定县中小学捐赠体育文化用品,改善基层教育硬件条件;同时整合北斗科普基地、人工影响天气科普基地等6大专业平台资源,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泸定县烹坝村、汪家湾村等村落,通过“展板讲解+仪器演示+实操指导”的模式,将气象观测、北斗导航在农业中的应用等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易懂的“田间课堂”,帮助村民掌握依据气象数据调整种植策略的技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另一方面,立足精神文化需求,学校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文艺汇演进校园”“文化下乡进村落”活动,以声乐、舞蹈、器乐演奏等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既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搭建起校地文化交流的桥梁,让各族群众在共享优质资源中拉近心理距离,夯实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与文化基础。

二、文化传承:以传统根脉凝聚,形成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结对共建中,坚持“挖掘本土特色、传承中华文脉”的思路,将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让传统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学校邀请民俗传统技艺传承人走进泸定县校园,开设空竹、武术等体验课程,通过“运动+文化”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针对泸定县多民族聚居的特点,结合各村民族文化特色,在烹坝村、汪家湾村等开展“传统民俗体验日”活动,组织志愿者与村民共同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学习民族歌舞,挖掘整理村落中的民间故事与传统习俗。这些举措既保护了地方特色文化,更引导村民在参与中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同本土文化”延伸至“认同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让文化传承成为凝聚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三、精准帮扶:以民生温度联结,书写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答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行动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施策”,将文明实践与民生服务、民族团结深度结合,在帮扶中传递温暖,在实践中增进情感。

在产业帮扶上,学校依托四川省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社科普及基地的研究成果,针对沙湾村、冷渍村农业发展痛点,为种植户提供“气候适应性农业种植方案”,指导村民根据气象数据优化播种、施肥时间,助力农产品提质增收,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感受到“共同发展”的实惠;在民生服务上,组建“医护+科技”联合志愿服务队进村入户,医护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上门体检、健康义诊,科技志愿者则通过气象科普移动宣传车,普及极端天气下的健康防护与安全避险知识,实现“健康守护”与“安全科普”双服务;在活动设计上,无论是文艺汇演还是科技体验、民俗活动,均注重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参与,让汉族与彝族、藏族等群众在协作中增进了解,在互助中加深友谊,真正做到“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成果,在共享成果中凝聚共识”,以民生服务的温度彰显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力量。

四、协同共进:以长效机制保障,打造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示范样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工作持续深化。近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形成“需求调研—方案定制—资源下沉—效果评估”的闭环工作机制,推动文明实践从“短期帮扶”向“长效共建”转变。

双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定期开展需求对接会,根据各村实际调整帮扶重点——为农业主导型村落增加气象科技指导频次,为文化特色村落强化民俗与科技融合活动设计;同时拓展合作领域,从最初的科技、文化、教育帮扶,逐步延伸至乡村治理、人才培养等领域,如联合开展“乡村振兴骨干培训”,为泸定县培育本土人才。这种“精准化、长效化”的合作模式,不仅推动甘孜州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将其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阵地”。

从资源共享到文化传承,从精准帮扶到协同共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结对共建,生动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优质资源搭建共享平台,以文化传承凝聚精神共识,以民生服务联结各族情感,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课堂。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校地、区域协同,推动文明实践与民族工作深度融合,让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网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653052690784455015&cdn=https%3A%2F%2Fregion-sichuan-resource&item_id=15653052690784455015&reedit_timestamp=1761115890000&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61117269532&showmenu=false&ref_read_id=9297d6ac-8ccd-4a09-978b-84bc3ca51406_1761117419303&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